欢迎来到江苏省伊斯兰教协会! 加入收藏设为首页
网站首页 > 经学思想 > 伊斯兰基础知识 > 回族及其特征
 
经学思想
伊斯兰基础知识
· 回族及其特征
· 伊斯兰教简述
· 《古兰经》和圣训
· 六大信仰简述
· 五大功课简述
· 清真言与作证言
· 伊玛尼(信仰)的范畴
· 三大节日
· 穆斯林的优良传统
· 穆斯林饮食
· 穆斯林饮食礼节
· 穆斯林婚姻
· 穆斯林日常生活里的礼仪
· 穆斯林丧葬
· 回族生活常用词语解释
· 伊斯兰知识100问
解经讲经
古兰诵读

地址:南京市匡庐新村8号同德大厦3楼
电话:025-83580731
邮编:210024
办公邮箱:jssysljxh@sina.com

     

 
回族及其特征
+ 放大字体 | - 减小字体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我国分布最广,人口较多的一个大多数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据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国回族人口总数为10586087人,仅次于汉族、壮族,居第三位。江苏省回族人口有13万多。南京市回族人口有8万多。  

                                                                       分布及特点

      在我国现有行政区域中,约有96%的县级行政区域内都有回族居住, 但回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宁夏、新疆、青海,甘肃、河南、河北、山东、云南等省、自治区。回族分布和居住特征呈“大分散,小集中”状态,大分散即全国范围内都有回族居住;小集中即凡有回族居住的地区大都以清真寺为中心,围寺建房,形成大小不一的居住区,农村自成村落,城市自成街巷。如我市朝天宫街道现有回族人口近8千人,这一地区历史上曾建有清真寺、女学12座。我国行政区域划分涉及回族的有:宁夏回族自治区、2个回族自治州、4个市辖回民区、6个回族自治县、5个与其他民族共同组建的自治县和143个回族乡。江苏有高邮菱塘和六合竹镇两个回族乡镇。

                                                                            回族的形成

       回族是在华夏大地上形成较晚的一个民族。其形成可追溯到唐宋时期。早在唐代(公元七世纪中叶),大食(今阿拉伯)和波斯(今伊朗)就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商人来华经商,经营香料、药材、珠宝、丝绸、瓷器等。由海路来的商人多停留在东南沿海城市,如广州、泉州、杭州、扬州。陆路沿丝绸之路来的多以长安(今西安)为中心停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商人逐渐在中国定居下来,这就是形成回族的最早先民。公元十三世纪初,由于蒙古军队西征,大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阿拉伯和波斯人被征服,迁徙来到中国,并随军队散布到全国各地,屯军农垦,其中一部分工匠、商人、学者和官吏被委以重任。这两批先后来华的中亚、阿拉伯和波斯穆斯林在长期生活中同中国各民族相互交融,繁衍生息,语言、服饰逐渐汉化,但对伊斯兰教的虔诚信仰又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元明之际,形成了一个以伊斯兰教为共同信仰的新的民族——回族。

                                                                              宗教文化

       回族全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影响深入到回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受伊斯兰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影响,回族虽广泛同各民族,尤其是同汉族杂居,但在心理状态、经济生活、饮食、婚姻、丧葬等方面仍处处体现着与汉民族迥然不同的特征,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伊斯兰文化。比如回族禁止求签、算命、看相、看风水,不求仙方神药、不搞驱鬼治病、禁止崇拜偶像、不供祖先牌位,不祭祀祖先、禁食猪肉及凶禽猛兽、去世后实行土葬等等,这些伊斯兰教的规定和禁忌已被全体回族共同遵守。

                                                                              语言服饰

     回族最早的先民是来自阿拉伯和中亚的穆斯林。他们使用阿拉伯语、波斯语和其它语种。在长期同汉民族交往过程中逐渐淡化母语而完全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清真寺的阿訇仍通晓阿拉伯语和波斯语,以为伊斯兰教经典和很多著作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的,阿訇们负有教化穆斯林和传承信仰的责任。但是在回族的日常语言中一直保留着许多阿拉伯语和波斯语词汇,如称祖父为“巴巴”、称星期五为“主麻”、称朋友为“朵斯梯”、把做礼拜叫做“乃玛子”等等。回族家庭的客厅和门楣上张贴含有宗教含义的阿拉伯文中堂对联和门饰。在回族中曾流传着“小儿锦”——即用阿拉伯语语音拼写汉字发音的学习方法,用以学习汉文、记事和书信交往。现在会使用“小儿锦”的人已寥寥无几了。

      回族的服饰已基本汉化,现较为普遍的特征是男子头戴以白色为主的圆帽(礼拜帽),女子头戴以黑、绿、白色为主的盖头。有些地区的回族男子喜欢穿黑色坎肩。经常参加礼拜的长者穿过膝长衫。此外,长期在西藏和内蒙古牧区居住的回族,其服饰还明显带有藏族和蒙古族的特征等。

                                                                            卫生习惯

       回族是极讲究卫生的民族,以“内清外洁”作为内心和形体上的要求。“内清”即心地善良纯正,不生邪念;“外洁”即身体干净、衣服整洁、居所清洁。比如回族人常做大净和小净:大净近似于淋浴,传统大净工具是吊桶(形如水桶),在桶底开一小孔,桶内注水后悬于梁柱上,水由小孔流下,洗浴全身。小净则必用汤瓶,汤瓶形如茶壶,参加礼拜者用汤瓶盛水按规定程序做小净(漱口、呛鼻、洗脸及手、脚、两便处等)。回族忌用回头水,故汤瓶在日常生活中用途很广,许多清真饭店还在门口悬挂画有汤瓶的招幌,或用汤瓶盛水供吃饭者饭前洗手,说明汤瓶已成为回族卫生的公共标志。点香料也是回族的卫生传统,回族在家庭中常点燃各种香料,以洁雅环境,怯除病菌,提神醒脑,过去南京回族嫁女儿的陪嫁中必定有汤瓶和香炉。此外,回族喜爱穿白色的衣服,男孩到一定年龄必须行割礼等都是极好的卫生习惯。

                                                                            传统节日

       伊斯兰教的三大节日——开斋节、宰牲节、圣纪已成为回族的传统节日。开斋节在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宰牲节在12月10日,圣纪在3月12日。每逢开斋节和宰牲节,回族穆斯林都要到清真寺参加节日会礼,并在开斋节拜前出散麦子钱(开斋施舍)给贫穷之人;宰牲节拜后宰牛宰羊,既用以自食,又馈赠亲朋、周济贫困。此外各家庭还炸油香、备佳肴,宴请亲友,节日气氛隆重热烈。有些地区回族还在开斋节期间集体走坟,为亡人诵经祈祷。也有的地区举行武术表演等其它活动。圣纪是穆罕默德圣人的诞辰和归真纪念日,穆斯林于此日在清真寺聚会并举行各种纪念活动,主要有诵读《古兰经》、念赞圣词、宣扬穆罕默德圣人的丰功伟绩和美德懿行等。

      为尊重和重视少数民族节日,国家规定每年开斋节,回族等10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放假一天。节日当天,各级政府官员还到清真寺向各族穆斯林致以节日祝贺。

                                                                   民族体育

     许多地区的回族都有习武的传统。回族的武术项目有的源自中亚、阿拉伯地区,有的学习和借鉴了中国的传统武术,形成了回族武术特色,如查拳、教门弹腿、回族十八肘、汤瓶功、马家拳、沙家枪、河州棍等等。我市回族中也有许多武术著名人士,如曾任江苏省武术协会副主席的马杏田(1988年去世),自幼习武,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先后三届获全国摔跤冠军,被誉为“摔跤王”。日寇侵华期间曾多次打败在南京行凶和恣意挑衅的日军及外国武士,为中华民族争了光。现任国家队女子举重教练的李顺柱,曾获亚运会举重亚军,国际锦标赛举重冠军等。

                                                                   历史名人

     数百年来,回族对中国社会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回族在天文、历法、医学、数学、建筑、兵器制造等领域的科技水平尤为突出,涌现出许多有影响的历史性人物。如元代政治家赛典赤·瞻思丁、天文及历法学家扎马鲁丁、医学家沙图穆苏·萨谦斋、建筑学家亦黑迭尔丁、诗人高克恭、萨都剌、丁鹤年等。明代政治家大清官海瑞、马闻升、航海家郑和、思想及史学家李贽等。清代兵器制造家丁拱辰、民族英雄左宝贵等。伊斯兰教经学家有胡登洲、王岱舆、伍遵契、刘智、马注、张中、马德新等。近代及当代有爱国大阿訇达浦生;“五四”先驱刘清扬、马俊;抗日英雄马鸿宾、马本斋;民国高级将领白崇禧;史学家白寿彝;著名记者穆青;誉为交响乐之父的著名指挥家李德伦;著名作家张承志;艺术大师马连良、马三立、李默然以及剧作家沙叶新等。

 

                                                                         日常礼俗

      1、起回回名  又称起“经名”。回族在婴儿诞生一月内,须请阿訇给婴儿起一个阿拉伯文的名字。此举一方面体现对伊斯兰教的信仰,另一方面也表达回族不忘祖先来自遥远的异域。所取的经名与现在常听到的阿拉伯人名字相似,如伊布拉欣、阿里、哈桑、阿布杜拉等。

      2、行割礼  又叫做“海特乃”或“逊乃提”。伊斯兰教规定男孩到12岁即为出幼,开始承担宗教义务。因而回族家庭在男孩出幼前必须给孩子举行割礼仪式,这是伊斯兰教为维护生殖器卫生而规定的,现已成为回族生活中的礼俗。一些地区回族家庭在为男孩进行割礼时,还要宰羊、炸油香、宴请宾客,视同为孩子举行成人仪式。

     3、念“尼卡哈”   即证婚仪式。回族一般在本民族内进行婚配。回族青年结婚必须请阿訇来家里或新人到清真寺念“尼卡哈”。在证婚仪式上,新郎、新娘的家长及亲朋均要到场,由阿訇讲解婚姻的条件,嘱咐新人要严守教律、孝敬父母、互敬互爱,并用阿拉伯语念祝贺辞,为新人祝福。有的地区还向新郎、新娘撒喜果(糖、花生、红枣、桂圆)等。

     4、炸油香  油香是回族家庭中最常见的一种食品,传说这一习俗起源于先知穆罕默德传教时期的一个典故,因而油香显得尤为尊贵。回族在开斋节、宰牲节、圣纪及招待客人时必定炸油香,并作为礼品互相赠送。各地区油香做法不一,南京回族常见的油香是把面粉倒入滚开的白糖水中,用竹板搅拌均匀,叫打氽,然后蘸油搓揉,并做成约4公分大小的圆饼,用食油炸至金黄食用。另有发面,搅面,糯米面等制作油香。

 
网站声明 | 网站宗旨
Copyright © 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苏ICP备15001719号-1
地址:南京市匡庐新村8号同德大厦307室  邮编:210024  联系电话(传真):025-83580737    办公邮箱:jssysljxh@sina.com